中新網6月10日電 英國《金融時報》10日刊登署名吉蓮·邰蒂的文章稱,經濟領域的宏觀審慎措施如同服裝時尚是有周期性一樣,總是會周而複始的出現。
  文章稱,每過幾年,某些本已不再流行的潮流會在T型臺上再度紅火。這意味著創意在周而複始地循環。
  這一規律或許也存在於央行工作領域。50年前,央行官員們認定,使用針對性監管控制,以保障經濟與金融體系的健康,有時是合理的。
  但接著,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,宏觀經濟管理與金融監管分屬不同範疇的觀點流行起來:前者主要是辯論通脹目標和利率;後者專註於銀行監管。
  現在“鐘擺”又在向另一個方向擺動了。不久前,英國央行(BoE)行長馬克·卡尼(Mark Carney)警告稱,英國房價上漲速度之快可能威脅經濟複蘇,令人猜測該行將在不久後開始收緊政策。
  但如果是這樣,英國央行不太可能僅僅依賴它在過去10年裡使用的工具,即設定利率或影響貨幣創造速度的權力。相反,該行的金融政策委員會(FPC)很可能轉向所謂的宏觀審慎措施,防止發生金融業過分行為。例如,央行可能設定針對抵押貸款的貸款與估值比率(loan-to-value ratio)上限,或者要求銀行針對某些類型的貸款持有更高的資本緩衝。
  文章指出,這種監管“插手”在20世紀後期失寵了。但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,政策制定者發現了自己曾經掌握但似乎已忘記的知識:宏觀經濟不可能與金融脫離;有時僅靠利率難以引導經濟。
  於是,韓國等新興市場國家幾年前出台抑制過多投資“熱錢”流入的措施時,為其貼上了“宏觀審慎”措施的標簽,而以往它們可能稱其為“資本管制”。
  接著,新西蘭、挪威和瑞士等國也把這一標簽貼在抑制國內信貸泡沫的措施上。如今,西方大國也趕上了這一潮流,正在將金融監管和宏觀經濟管理聯繫起來。除英國央行之外,歐洲央行(ECB)也在推崇宏觀審慎措施,而美聯儲(Fed)在辯論這一主張。
  投資者應當如何解讀這一潮流?一條顯而易見的經驗是,政策制定的演變往往符合“黑格爾辯證法”:在一代人看來相當過時的思想,經常會帶著一絲新意重煥生機。
  另一條經驗是,這些範式轉變並非總是始於經濟學家或者大國的央行。
  比如,想一想上一次朝著通脹目標制的重大轉變是如何發生的。早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,由於對之前央行緊盯貨幣供應量的操作範式的缺點感到沮喪,新西蘭與瑞典兩國央行啟動了通脹目標制實驗。只是到了後來,這一概念才擴展到英國等國家,學術界的經濟學家為新範式構建了一套理論框架。
  正如英國央行前副行長保羅·塔克(Paul Tucker)最近所評述的,這一幕正再度出現:源於新西蘭等地的觀念在擴大影響,學者們爭先恐後地趕上這股潮流。因為新的宏觀審慎時尚的引人註目之處在於,其周圍尚未搭好“理論腳手架”,儘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等組織正在進行這方面的努力。
  第三點值得註意的是,央行(和經濟學家)對於自己的觀點最好還是謙遜一些。顯然,通脹目標制、貨幣目標制或宏觀審慎管理等政策,可能都是有用的。但它們都有潛在的缺點。倘若最大的危險是資產價格泡沫,制定僅僅盯住消費價格指數的政策,效果不會太好;但是,就抑制泡沫而言,干預金融市場也未必總像加息一樣有效。有限的證據似乎表明,先前的宏觀審慎政策實驗取得了好壞參半的效果。
  能夠確定的一點是,無論什麼時候,只要對哪個單一範式產生盲目信任,那個範式最終都會失敗。英國央行與其他央行重新領悟到金融與宏觀經濟需要一起分析,這一點令人欣慰,即便它們早該這麼做了。
  但不要指望宏觀審慎這一新範式成為一根魔棒。只要回憶一下通脹目標制的歷史,或想一想喇叭褲的際遇,就會明白。  (原標題:英媒:為防止金融業過分行為 宏觀審慎再度時興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j63pjdrs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